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你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是谁吗?背后又有什么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现在常用来比喻高风亮节,有骨气,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的人。话说东晋时期,时局动荡,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虽然祖上风光无限,但到了他这一代,家境大不如前,因此陶渊明从小饱受贫困之苦,但尽管如此,陶渊明还是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从小博览群书,学得满腹才华。

谁知到任不满三个月,正好碰到上级派人来检查公务,而且来的人都不是善茬,素来以贪婪奸诈而出名,每次来巡查都要刁难底下的县令,要他们百般讨好才行。但陶渊明不买他们的帐,还跟身边的人感慨:我岂能为五斗米的俸禄向这些无耻之人而折腰。不愿为了五斗米而低声下气去讨好这些人的陶渊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乡之路。从此过起了隐居生活。后来几次都有人劝他重回官场,但都被他拒绝了。

1、五柳先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东廷的大官,祖父也当过太守。可是,他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官场上的习气,而把主要精力用在读书上。年轻的时候,陶渊明在自己住的房子前边栽了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荫下读书,读到高兴的地方,连饭也忘了吃。遇到使人忧愁的事,他就借酒浇愁。家里穷,没钱买酒,也不要紧,自有好友相送。于是,只管痛痛快快地喝,

睡一觉,醒来,散散步,围着院子转圈儿。他的院子是什么样的啊?残墙断壁,处处长满了野草,绿油油的一片,草地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微风习习,掀起了他那破旧的衣衫。肚子饿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锅,锅里面也是空的。虽然庄院残破,并且经常挨饿,可他的心情是极其愉快的。陶渊明博览群书,什么诸子百家,什么诗词歌赋,他尽情浏览,百读不厌。

2、陶渊明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溢靖节,浔阳柴桑人。晋书、宋书都说他是陶侃曾孙,后人亦有怀疑这种说法的。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时行乐、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

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很有名。有陶渊明集。下面就是陶渊明的故事。在美丽的终南山下有一个很小的村子,村民们过着一种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在这个村子的最东头有一户人家,两间茅草屋,外面围了一圈篱笆,园子里有一个老人在锄草。累了,他直起腰,擦擦汗望着远处的终南山,舒一口气,然后又继续劳作。这个人就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陶渊明。

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是什么?

太多为什么。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获嘉县中茂网络有限公司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相关文章